首页 增值服务 新闻中心 图书商城 名师解惑 🔍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在线
张宁:图画书让孩子多些面对世界的信心
2018-04-26 11:50:36 阅读:

 

  继《乌龟一家去看海》之后,图画书作家张宁将目光对准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以图画书的方式,重现了这个画风鲜亮、极富思想性的故事。为何会创作这样一本图画书,创作过程中又融入自己怎样的理念?创作这两本图画书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对于商业与艺术的关系,又是如何理解的?日前,记者带着这些问题专访了张宁。

“我希望孩子们记住这个故事”

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最初发表于1996年11月的《三联生活周刊》上,其中有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讽刺和人性的调侃。那么,将之改编成图画,是否会造成有意义的流失?对此,张宁认为,改编《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出于孩子年龄不断长大,自己渐渐有了更多对孩子想说的话:期待孩子有独立思想的意识,摆脱生活惯常的设置,尤其是在当下时代。“我在改编这篇杂文时,把孩子们不太容易理解的时代背景去掉了,然后把小猪的年龄改小,去掉了少儿不宜的内容,尽管我对‘猪兄’谈恋爱的细节十分喜爱。其实,改编王小波的这篇杂文是有难度的,而且肯定会挨骂,毕竟这篇文章在王小波书迷心中的地位不同寻常。但对于一本写给孩子们看的书,这些改动是必要的,前前后后我和编辑们反复修改了十几遍”。

张宁告诉记者,由于担心修改的文字降低了原文的荒诞性,她在图片上做了更多努力,让图画去表达文字不能表达的东西。例如,将图片色彩处理得更强烈一些,这样可以更好体现戏剧冲突和人物心情。书中的颜色用了很强的对比色,而且这些颜色本身并不遵循真实世界物质的颜色,我把这种颜色叫作感觉上的颜色。“王小波对颜色很敏感,敏感程度甚至超过了画家,他的很多小说有关于颜色的描述。在图画书中,除了小猪之外,我给所有人和动物的身体都加了一个框,用这个框的象征性去呼应王小波的原文。尽管这些表达孩子们可能看不出来,但我希望他们能通过这些强烈的颜色对比,记住这个故事,将来某一天翻翻王小波的原文,明白应该明白的道理,这样我算实现了改编这本书的目的“。

“我创作图画书的初衷一直没变”

众所周知,图画书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如剪纸、油画、水粉、泥塑,每一种都有独特的艺术特点。有意思的是,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和《乌龟一家去看海》中,张宁都采用了布艺的形式。之所以偏爱布艺,她表示, “我从小就比较喜欢布,可能是对这种材料有亲近感吧!布艺在画面的呈现上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是朴素,比剪纸更有质感;劣势是与剪纸类似,很难体现细节,比如人物的表情、细小动作等,因此,在情绪传达上需要动更多脑筋。不过,我们对每种材料的想象,可能都仅仅只是一部分。在布艺创作中,我有时会有第一次见到它的感觉。所以,尽管对我来说,别的表现形式也非常有吸引力,如韩国作家白希娜的手法,但目前我还是会用布艺的形式去创作,我乐于去发现布艺不一样的艺术特点,慢慢体会用它创作带来的别样享受“。

在张宁看来,孩子需要看一些独特的美的东西。她举例说,小学那会儿上美术课时,看到莫奈的《日出印象》,感觉特别震撼。“我有时候怀疑,如果让我小时候见到那么多好看的东西,会不会就没有了那种突然发现某一个东西带给我的那种震撼。不过,我还是觉得现在的孩子们真的很幸运,能从小看着堪称艺术品的图画书长大。而且,我在和孩子的互动中,越来越发现艺术对于孩子的强大影响,越来越发现人和人之间的差别、男女之间的差别,这些体会不同程度地被我放在《乌龟一家去看海》这本书里。实际上,两本图画书都有我自己的思考。尽管对于图画书,我是一个新手,始终把自己当作一个业余选手看待,但我希望孩子们能通过我的和其他人的图画书,对这个世界多一些认识,多建立一些面对世界的信心,这是我做图画书的初衷,一直没有变。

“好的图画书是在商业和艺术之间达到平衡”

对于何为好的图画书,张宁表示,自己小时候听过的故事、看过的书尽管有限,但有一些深深地印在她的脑海。这些书、这些感悟等到自己创作时,可以自然地流淌出来,这就是好故事、好的图书的作用。因此,好的图画书,无论是文还是图,都能被孩子记住,是孩子熟悉世界、将来解决问题的法宝,让孩子逐渐了解世界,了解人与人、人与社会如何相处,最终通过这些来认识自己。好的图画书也不是刻意迎合某些东西。“我喜爱中华传统文化,在汉声杂志社工作过几年。我从来没有想过我创作的两本图画书书是否有传统文化的影子,但许多人一眼就能辨认出那些传统文化的痕迹。实际上,要不要承担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是不用去想的,这些东西既然影响了你,就一定会在你的创作中自然地表现出来,这和社会大环境和创作者自身都有关系”。

图画书也不会只考虑艺术,或只顾及商业。商业和艺术哪个更要紧,不是你想它要紧就要紧的,其中一定有个平衡点,打破平衡的结果是不能被大众所接受。张宁说:“商业运作是这个世界一个重要的运作方式,没有它,人类社会不能走到今天,我们不能蔑视商业。但另一方面,大众的审美以及文化素养是需要引导的,这就需要平衡。对创作者来说,考虑这些没什么用,用心创作出好作品就足够了。好的图画书很多年后还被大家喜欢,就像王小波的书,今天看来一样会发笑,因为我们感同身受,因为人类的情怀可能自古以来就没有太大的变动。”(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张贵勇)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