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增值服务 新闻中心 图书商城 名师解惑 🔍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在线
将民法典精神深植大学生心中
2020-07-02 14:57:12 阅读: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诞生”,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迈向新时代的又一个里程碑。民法典如何尽快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当前值得高校思政课教师认真研究的课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的重要命题。民法典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要找准教学契合点,把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统一起来,以法安天下,以德润人心。民法典第一条就旗帜鲜明地表明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讲好道德与法律、德治与法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民法典破解了长期以来大学生广为关注的扶不扶、劝不劝、追不追、救不救、为不为、管不管等道德与法律困惑,为看待和处理高空抛物、高铁霸座、见义勇为等社会热点事件构建起法治底线,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新的逻辑场域。民法典融入思政课教学,要把握好结合度,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与教材体系结合释放张力,与实践体系结合凸显活力,与话语体系结合展现魅力,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民法典融入思政课教学须坚持以宪法教育为基础,突出宪法教育主线。宪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为民法典规定的各项民事权利奠定了宪法基础。民法典本着人民至上原则对新时代公民权利做了广泛具体的规定和保障。思政课教师既要讲清楚宪法与民法典的权利源流关系,帮助学生建立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公民权利的谱系图,突出社会主义国家以人民为本的立法宗旨;也要以历史比较纵线和国际比较横线为纲,在讲授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过程中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汇聚中国法治智慧,诠释中国法治自信。民法典融入思政课要坚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增强宪法价值认同,深化理解宪法精神,系统强化宪法意识。打通宪法与民法典双向驱动的法治教学体系,可有效拓展时代新人践履使命担当和民族道义的教学路径。

如何处理好知识与观念的关系、感性与理性的关系、法律规范与法治精神的关系,是民法典融入思政课教学要面对的一个挑战。一要贴近生活化法律规范,让学生了解一些实用的民事法律规范,切实指导其妥善处理好实际生活中可能面对的矛盾和纠纷。二要加强学理化法律理论阐释,帮助学生从微观的具体认知上升到宏观的抽象思辨,通过对民法典的理论讲授、常识普及、案例分析、观点辨析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三要提升思维化观念启发,通过讲述民法典的编纂历程和民情关切,启发学生树立民主法治、遵纪守法观念。虽然课时有限,章节有限,融入点有限,但是有限的课堂也可以迸发出无限能量,以法律知识传递法治思想,以课堂教学连接社会舞台,以法律事件启迪法治关注。法律知识仅仅是起点,树立法治观念、强化法律权威、培养法治思维才是思政课教学的终点和使命。

讲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自身的法治素养和法律意识提升刻不容缓。思政课教师要站在国家长治久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之治的战略高度,从历史维度总结经验、提炼规律,从现实维度聚焦立法热点、理性回应社会关切,从实践维度将民法典精神深植大学生心中,推进中国社会法治进步,助力时代新人跑好手中的接力棒。

(作者系天津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作者:宋婷

《中国教育报》2020年07月02日第5版 版名:理论周刊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