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上说我们是很不容易的一届学生。其实,我们觉得自己还很幸运”
7月10日下午,历城二中54级(高三)15班毕业班会,韩涛与学生拥抱道别。(□记者 刘一颖 通讯员 张蕊 报道)
□记者 刘一颖 通讯员 张蕊 报道 历城二中,54级(高三)15班学生们奋笔疾书备考。
□记者 刘一颖 报道 7月10日,在历城二中考点,考生们戴着口罩走出考点。
□记者 刘一颖 报道 历城二中考点,女儿走出考场,母亲给她送上鲜花。
□ 本报记者 刘一颖
7月10日,全省53万名考生结束“新高考”之旅。
今年高考是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进行的,又是我省高考综合改革后第一年考试,也被称为“特殊高考”。按照防疫要求和考试纪律,高考期间,记者不能进入校园,也不能提前联系考生及家长。7月7日至10日,记者来到历城二中校园外,蹲点4天,采访了多位陪考家长,从他们口中感受校园围墙之内师生们的奋斗状态。
孩子住校,母亲校园外陪伴3天半
7月7日早晨7点50分,54级(高三)14班学生小杨的母亲张向飞从乐陵驱车2小时,抵达历城二中考点。“平时我在乐陵工作,特地请假过来。”她穿着一身淡绿色过膝旗袍,左手腕上缠着绿色的幸运绳,寓意“考生‘左’题一路绿灯,顺利通行”;脚蹬一双淡黄色的绣花鞋,希望孩子“走向辉煌”。
“我没告诉孩子我来陪考。老师也建议家长不用过来。我相信,倘若这时孩子遇到了难题,我们家长解决不了的,老师肯定能解决好。”她不好意思笑着说,高考期间孩子住校,不用她照顾,但高考是孩子的人生大事,她不想缺席,在考场外陪伴就好,反正也没心思工作。她在不远处的汉庭酒店订了4晚。
俗话说“小暑过,一日热三分”。上午9点,语文开考。阳光炙热,加之考点外并无大树,鲜有树荫,张向飞打开伞坐在路边,不时低头看看手机,更多的时间是望着校园。“相信孩子一定很沉着,正常发挥。”张向飞告诉记者,她孩子选择了物理、历史、生物,“物理报考大学可选专业多,生物是他的兴趣,历史是他的优势科目。”
正说着,她手机短暂响了一下,是班主任在家长群发来了孩子们当天早上宣誓的视频。“十年磨剑,七月试锋……名题金榜,我必成功!”声音洪亮,气势十足。考试期间,每天早晨6点,学生们都会宣誓,鼓舞士气。
张向飞问过儿子,喜欢这种形式吗?儿子回答说很喜欢。4月15日复学后,他们每天一早宣誓,大家喊得声音很响亮,有时候会喊得热泪盈眶。“儿子说,可能在你们看来,我们很傻。但是在特定的场景,特殊的节点,我们需要仪式感,需要这种形式鼓舞士气,一往无前!发泄压力,喊出势气,喊向未来!”
张向飞至今还记得,孩子一接到复学通知,她没有一丝犹豫,立马给儿子收拾好了行李,儿子也立即振奋起来,恨不得立即飞回校园。“在我们家长看来,对孩子保护最周到最安全的不是家里,而是学校。把孩子送回学校,我一百个放心。”儿子对开学也充满了期待,“他想念和同学们并肩作战的感觉和氛围。居家学习时偶尔走个神、偷个懒,但回到学校看到埋头苦学的同学们,肯定会赶紧收回神,认真学习。”
复学后,通过班主任在班级群发来的照片和视频,张向飞了解到,班级分为AB班,每间教室不超过30人,座位间隔一米;用餐错时错峰、单人单桌同向落座;教室配备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保持开窗通风……
“学校考虑得很细致,方方面面都照顾到。”张向飞对学校很满意,很庆幸3年前孩子顺利考上历城二中。“在高考前最后一个月,班主任还把办公桌搬进教室,坐在最后排,时刻‘爱心陪伴’孩子们,看到他们情绪不对,就及时询问,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学生凌晨提问,没想到老师很快回复
7月9日早上,天空忽然下起了大雨,陪考的家长纷纷躲进私家车避雨。记者得到54级(高三)15班学生秦小乔母亲秦桂莲的同意,进车采访。
“孩子一直很努力,在家上网课也很认真。”秦桂莲回忆道,1月27日,正月初三,正在家奋笔疾书赶作业的秦小乔在班级微信群收到班主任通知:受疫情影响,学校延期开学,自1月31日起开始在线教学。“起初,她还是挺开心的,觉得有更加充足的自主复习时间。”
据秦桂莲观察,秦小乔很快适应了居家学习:早晨6点30分,准时起床早读打卡;按照学校安排的课程表,每天7节课,每节课45分钟,每次课间休息15分钟,做眼保健操;中间还有2个小时的午餐午休时间,晚自习从晚上6点半开始持续到9点。
“她很喜欢居家在线学习的模式。”秦小乔告诉母亲,最初是每节课由不同的老师讲课,“借这机会,她领略了不同老师的教学风格和知识框架,让她对同一学科有了全面的把握和认识。她还常常跟我说,学校教学水平真的很高!每位老师各有特色,上课很有意思。”
秦桂莲说,女儿统计过在家上网课期间,老师们一共建了11个微信群。有的群是用来晨读打卡,班主任有时也会在群里和学生视频连线,一起早读;有的群是各科老师在里面布置作业;有的群是老师在里面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还有的同学制订了每天问老师一个问题的小目标。“虽然女儿用手机频率很高,但她自我把控能力很强。”秦桂莲注意到,女儿在手机上下载了“不做手机控”软件,控制使用手机时间,“孩子真的长大了!我们该放心了!”
不过有一次,秦桂莲看到女儿手机上的对话,心慌了。“偶然间,我看到女儿在和‘CK小王子’聊天,我想不会是谈恋爱了吧,结果——”秦桂莲委婉地问了女儿才知道,“CK小王子”是她的数学老师张成凯:“CK”是其名字的首字母缩写;“小王子”是因为他的教学能力和素养深受孩子们认可,大家起的昵称。“我女儿假期作息不规律,有时候凌晨1点多还在做题。有一次遇到不会的题目,就随手发给张老师,没想到凌晨3点20分,张老师就详细地回复了她。”秦桂莲说,自那以后,女儿再也不会深夜给老师发微信问问题了。“她说,老师白天上网课、批改作业已经很辛苦了,不要打扰他们宝贵的休息时间了!”
秦桂莲听女儿提起,有张数学卷子遇到了好几道难题,做得很不顺手,情绪很低落。“张老师给她讲解后,还鼓励她,说她是最棒的,高考肯定没问题。就是这么平常的鼓励,让小乔充满斗志,一直激励着她备考。”
每早考前两小时,16名民警辅警到位
7月10日上午,张向飞去不远处的花店买了一捧花,花了98.5元,寓意“考取985高校”。中午12点50分,看着儿子走出考点,张向飞激动地哭了,把花塞到儿子怀中。“妈,你啥时候来的?刚到吗?”“昂,刚到。”记者不禁在旁插嘴道,“其实,你妈妈在你考语文之前就来考点了,陪你考了3天半。”“呀!妈,累着你了!”儿子一把把张向飞搂到怀里。
“感觉挺好的,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下午5点半回学校开毕业班会。”儿子说。在交警的指挥下,张向飞带儿子驶离考点,陪考家长慢慢散去。
陪考的不仅有家长,还有历城交警大队四中队中队长孙发文等16名民警、辅警。他们每天早晨考试前两小时到位,傍晚考试结束一小时后撤离,加强考点周边交通指挥疏导。“在这个特殊时期能够有机会参加‘新高考’的交通安全保卫工作,作为交警来说,我感到很荣幸。”孙发文说,“本届高三学生经历了太多,衷心地希望他们考出好成绩,实现心中愿望!”
10日下午只剩下一门地理考试。秦小乔“6选3”选择了物理、思想政治、地理,考试结束后回到平常上课的教室,看到语文老师兼班主任韩涛在黑板上写的“不说离别”“仗剑天涯”,秦小乔突然眼眶红了,“啊,真的要毕业了吗!”
5点25分,被同学们昵称为“韩主任”的韩涛最后一次站在15班讲台上,开始“最后一课”。“首先,恭喜同学们成功走过新高考,你们都是好样的,都是英雄!最后一堂班会课,还想再唠叨一次,想叮嘱你们几句。首先,请常怀感恩之心,感谢全社会对我们高三学子的关怀和呵护,感谢家长、学校和老师们为你们付出的真心与疼爱,感谢毕业后在人生路上遇到的每个人;其次,要学会宽容与理解,善待每一位相逢相识的朋友……”
慢慢地,教室里响起了轻轻的抽噎声,活泼爱笑的秦小乔眼泪一涌而出,她急忙找出纸巾,不停地擦着眼泪,可是,越擦越多。
开完最后一次班会,韩涛播放起自己精心制作的视频《15班不说再见》,一张张照片擦拭掉时光的灰尘,唤起同学们对备考岁月的深处记忆。
教室很安静,同学们看得很认真,在奋斗过的战场上,与“战友”一同仔细地梳理那些拼搏的青春印记。“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颁发毕业证,从现在开始,你们将掀开人生崭新的一页。祝君前程似锦,万事顺心!”韩涛强忍泪水,微笑着一一将毕业证颁发给50位学生。
6点10分,54级(高三)15班离校班会结束,秦小乔已是满脸泪水。打扫完教室,她回到寝室,将早已收拾好的7个包裹一趟趟搬给早已在校外等候的父母。8点30分,她站在学校东北门内,为校园拍了一张毕业照,“再见了,历城二中!”
校门口,孙发文和同事们还在忙碌地指挥交通……
“对考生而言,‘新高考’没什么特别”
7月11日清晨5点,韩涛准时醒来。他忽然意识到54级的孩子们已经毕业了。
“24名男生,26名女生,我们班是全年级男女比例最协调的。自2004年参加工作,这是我带过的最为懂事、学习素养很高、学习兴趣浓厚的一届学生。”韩涛还担任高三级部副主任,工作很忙。
“从我们上高一就听说韩主任要二胎,这都毕业了,也没信儿。我们同学都说,韩主任只顾着我们这些‘大娃’,耽误要二娃了。”班长路扬凯告诉记者。
复学后,对同学们迅速调整心态,立马进入高效备考状态,韩涛很欣慰。“有极少数的孩子不太适应学校生活了。有位女生沉迷玩手机,但考虑到孩子此时心理脆弱敏感,我首先侧面详细了解该生情况,多次与她谈心,并请学校心理咨询师介入,最终,孩子主动把手机交还给父母,并全身心投入复习中。”
为了帮助学生们减压,韩涛送给孩子们憨态可掬小猪样子的“减压神器”,举办“抽奖纪念币”的课间活动,买来“金榜题名”的幸运红绳,还在晚自习中间为大家分发蛋挞。“我想尽可能帮孩子们疏解压力和焦虑,帮助他们轻松上阵。”
当天凌晨,高考答案全部发布。路扬凯大体看了下,说感觉还不错,政治考得很顺手。“姐,您知道为什么我觉得政治答题很顺手吗?”他卖关子问道,“因为疫情发生后,我切身感受到课本上讲的所有内容是那么真实可信。课本上讲的政策理念,我们现实社会就是这么贯彻落实的。”
他举了个例子:课本上说,“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就充分印证这一点。“疫情促使我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还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强大、人民的团结,增强了政治认同感。”
关于外界对“新高考”元年考生的关注,同学们都表示“这没有什么”,因为“我们也不知道‘旧高考’是什么要求。”路扬凯特别提到,很感谢学校将“6选3”20种选择全部开放,让我们可以同时选择优势学科与兴趣科目。“其实,社会关注的更多是形式有所不同。但我们和每一届高三生一样,都是在学习中不断成长,提升学习素养和能力,为步入高校和社会打好基础,所以,对我们考生而言,‘新高考’也没有什么特别。”秦小乔说。
“社会上说我们是很不容易的一届学生。其实,我们觉得自己还很幸运!”路扬凯笑着说,我们收到了全社会更多的关心,学校也为了我们花费了更多的心力和精力。“时代选择了我们,我们乐于被选中,更会努力担起时代的重任,证明时代的选择没有错。”
学生何元宏也觉得自己是幸运儿。“高考延期一个月,成为我赶超他人的机遇,开学回校我成绩提高了30多分。”他说,疫情促使他成长,提升了面对挫折与不确定性的定力,也让他能够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应对各种突发事件。高考结束,回首这段时光,他特别感谢学校、老师的付出与陪伴,感谢努力拼搏、永不放弃的自己,更要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让我们的成长成为时代向前的深刻痕迹”。
“姐,我们真的从没觉得自己不容易,相反,觉得自己能亲历、见证时代的变化与前进,深感荣幸。”秦小乔不好意思地冲着记者,咧嘴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