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增值服务 新闻中心 图书商城 名师解惑 🔍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内资讯
电子书供不应求现状亟待改变
2018-04-26 11:58:40 阅读:

     4月13日,《2017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在杭州发布。该白皮书显示,2017年中国人均图书阅读数量大幅提升,其中电子书达到10.1本,纸质书达到7.5本。目前,图书馆对电子书有很大需求,而出版社掌握着众多出版资源,那么为什么两者的手却握不到一起呢?《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近日在浙江新华主办的“纸电一体化背景下的文献资源建设与实践”论坛上采访了相关专家,以寻找其中的答案。

    电子书需求旺盛,但出版社对图书馆在电子书方面的供应却远远不够。在阅读市场日趋纸电一体大背景下,改进电子书供不应求现状成为当务之急。

    在浙江新华主办的“纸电一体化背景下的文献资源建设与实践”论坛上,武汉大学图书馆馆长、博士生导师王新才,《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执行主编、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蔡迎春均表示,图书馆对电子书采购有强烈愿望。然而,市场上电子书供不应求、纸电一体平台不完善的现状,让图书馆有些失望。

    数字阅读风头强劲

    据《2017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2011年,中国的数字阅读用户超过2亿,而2017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已经接近4亿,其中14—35岁青年阅读用户占比超过七成,高中及专科以上学历占比近九成。

    此趋势也在高校有所体现。据蔡迎春介绍,2016年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平均达到54.4%,相比2015年提高3.1%。另据上海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调研,上海的40余家高校图书馆中,数字资源占70%的有8家,50%至70%的有12家,不足50%的有20家。

    还有两组数字显示出读者对电子资源的使用远远高于纸本资源:北京大学图书馆2013年的数字阅读量是1427万篇,2016年是2884万篇。香港教育大学图书馆2010年至2017年间电子资源使用量增加了8倍,电子刊的使用量增加了4倍。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电子期刊正在成为高校图书馆馆藏的主力军,电子图书也正在成为馆藏图书的重要板块。

    对此,王新才表示赞同。王新才以纸本图书与数字阅读日均时间比较做例证。2010年双方的时间差仅为40.2秒,2014年纸本图书与数字阅读日均时间分别为50.94分钟、92.48分钟,两者时间差接近1倍。此后数字阅读日均时间继续猛增,2015年为182.11分钟,2016年为190.97分钟,其间读者花费在网上阅读、手机阅读上的时间占比均超过60%。

    用户愿意为电子书买单

    何谓电子书?目前公认的说法是:必须通过特殊的阅读软件,以电子文件的形式,通过网络连接下载至一般常见的平台阅读的书籍,是一种传统纸质图书的可选替代品。电子书不等于数字化纸质书,电子书并非只是单纯地把书籍内容转换成PDF等格式的数字化行为,而应该是增强版的书籍。

    对读者来说,电子书的诸多优势有目共睹。比如,技术使得阅读内容从文字、图片扩展到了音频、视频,阅读可随时随地,电子书中多媒体的使用让阅读的趣味性增强。对电子书字体、字号、配色方案等的选择,让阅读个性化追求成为现实。自带注释连接和字典查询,实现知识脉络的梳理,让阅读的便利性提升。部分资源免费获取,同一种书籍电子版价格远低于纸质版,让阅读的成本下降。

    对于图书馆来说,空间的限制、提高借阅率、读者阅读形式的改变等,促使包括高校图书馆在内的图书馆决定,将更多采购经费用于数字资源采购。

    据王新才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至2016年高校图书馆馆均电子资源购置经费逐年上升。“自2015年起,我们花在数字资源上的费用已超过花在纸本上的,原因在于电子资源涨幅太快。”王新才说。

    用户愿意为电子书付费,从《白皮书》中同样可见:2016年为60.3%,2017年升至63.8%。其中,2017年愿意为单本电子书支付的平均金额为13.6元,相较于2016年的8.9元增长了52.8%。

    在蔡迎春看来,阅读趋势的改变为高校图书馆购买电子书作了决策。

    产品不能满足需求

    相比电子书火焰般的市场需求,市场上提供的包括电子书在内的数字资源产品还不尽如人意。

    在论坛上,王新才提供的数据显示,2000年7月至2016年6月,19家出版社订购平台可供电子图书数量始终为零。

    半年内电子书超过20条信息的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3条)、中央编译出版社(32条)2家。一年内有60条以上信息的是南京大学出版社(62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82条)、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04条)、中央编译出版社(132条)4家。

    一年后,电子书可供量达到纸书年采量1/4至1/2的有武汉大学出版社(56条)、中华书局(84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06条)、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57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65条)、南京大学出版社(170条)、中央编译出版社(215条)、清华大学出版社(615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631条)9家。

    “不少出版社电子书数量没有加‘选中率’指标。即便如此,与纸本年采集数相比,平台可供电子书数量几乎是可以忽略的。看来,目前绝大多数出版社并未通过自己的网站同步发售纸书的电子本。”王新才说。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打开部分出版社网站发现,纸质书和电子书同步发售的不多,真正实现“纸电同步”发售的出版社数量极少,即使在这些少数的几家出版社中,电子书的数量占各自图书出版总量的比例也极小。比如,后者中有的出版社有电子书板块,但没有具体书目信息;有的出版社有电子书折扣提示,但无法阅读;有的出版社有电子书板块,但不能阅读。

    图书馆对电子书有需求,出版社有资源,两者的手为何握不上去?记者调查中发现,原因有多方面,其中收益太少是原因之一。

    据化学工业出版社数字出版部主任温强介绍,该社有5种核心期刊,在某知名期刊网的年收入仅有几千元,“这真的没法做,当然电子书同样如此”。

    此外,还有版权归属问题。“今天授权他一本书,明天他能上线一千本,分成的时候,我认为应该卖了一万册,可他说只卖了100块钱。”温强说。

    如何改变现状?温强建议:打通数据壁垒,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应用区块链技术,解决信息不透明问题;开发智能产品,解决数据垃圾问题。在温强看来,这3个痛点说明了绝不是内容多、技术水平高就好,而是适合的最好。

    蔡迎春也建议出版社突破版权困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让电子书不再是纸质书的附属品;另外,也要认识到“纸电同步”对于作者、读者、出版方、销售方、图书馆来说是多方共赢的良性发展趋势。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