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增值服务 新闻中心 图书商城 名师解惑 🔍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内资讯
重视流程管理 提升图书编校质量
2019-06-21 11:47:16 阅读:

     核心阅读

    编校合一的工作模式,不能发挥校对视角对编校质量的补充和检查作用。有些书稿编辑和校对均由一人完成,在流程上必然经过精简合并,但一人承担全部编校工作容易灯下黑,形成视觉盲区,可能导致差错处一错到底,不能发挥校对后端交叉校验的查漏补缺作用;且编辑与校对有各自的工作视角,编辑更专注于篇章结构、内容表达的加工润色,校对对出版规范性、前后一致性等内容体例问题更敏感,相互配合补充校验,共同保障出版质量。

    在加强出版编校质量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到意识、能力、制度等影响要素,还要注意到科学合理的出版生产流程对保障编校质量有着重要作用,诸因素共同作用,才有望实现质量管理的目标。

    内容是图书的灵魂,质量是出版的生命线。影响图书编校质量的相关因素众多,比如出版单位质量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和执行情况,编校人员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和质量意识等。近年来,新闻出版管理部门通过出台一系列密集且严格的质量管理措施,有效提高了全员质量意识,推动了行业质量管理的进程,行业内的继续教育和编校业务培训也得到各单位从业人员的充分重视。但是,对于流程在图书编校质量中的影响还缺乏足够的理解和重视。

    出版生产过程涉及多环节、多角色,需要大家围绕同一目标校样相互配合共同实现出版目标,因此,科学规范的流程也是保障编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举几个工作中常见的案例来说明流程处理不恰当对编校质量的影响。

    其一,编辑加工重心后置导致的流程问题。有些书稿委托经验不足的外编进行编辑加工,三校时责任编辑才开始正式接手,对三校样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改,甚至此时才最后定稿,补全所有的序言、图片、数据等重要内容。从责任编辑视角来看,相对于加工原稿来说,外编还是解决了一些简单问题或者格式体例问题,编辑可以将注意力相对集中在内容的加工上。但是编辑忽略了与之配合的排版和校对的工作流程中已经过半,重新加工后的稿件只剩最后一个校次甚至是一次核红,对于排版和校对来讲,对编辑三校加工中的疏漏甚至笔误的校是非功能也会因精力在校异同上的消耗而大打折扣。这种稿件付印的质量风险很高。

    其二,三个校次面对不同对象,背离“三校”原则初衷。有些书稿编辑在原稿加工和校样处理时都要做较多不同的改动,每一次校样到手都觉得不改不快,当然原因可能是自己周期紧,每个校次都加工一部分内容,也可能是外编加工不称心或者作者没定稿重新改,等等。在流程上,一校时对照原稿进行一次校对;二校时由于一校样改动超过或者相当于原稿,则抛开原稿,对照一校样进行校对;三校时又因为二校样上做了大量更改,需要抛开一校样,对照二校样进行校对。这样一来,每个校次都相当于“一校”,三个“一校”叠加不等于“三校”流程。按照质量管理要求,一校消灭85%排版错即为合格,而正常三校后质量要求是消灭全部排版差错。如果一校中遗漏了排版错误未校出,后续校次因流程应用的不规范都在对照错误的内容较异同,校对工作对质量的把关作用难以发挥。

    坚持图书出版的“三校”制度,应该是对同一主体——原稿——校对三遍,通过多次交叉校对消灭因排版引起的异同差错,以及编辑加工疏漏遗留的是非差错,三个校次不断提高灭错率,最终达到消灭100%异同错,并辅助编辑实现全书万分之一以内差错的质量目标。编校工作都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不能指望在最后一个校次全面实现加工、排版、校对的完美配合,直接达到合格的质量目标。如果真能做到,那么在原稿阶段不就可以直通车到达出版终点了吗?

    其三,编校合一的工作模式,不能发挥校对视角对编校质量的补充和检查作用。有些书稿编辑和校对均由一人完成,在流程上必然经过精简合并,但一人承担全部编校工作容易灯下黑,形成视觉盲区,可能导致差错处一错到底,不能发挥校对后端交叉校验的查漏补缺作用;且编辑与校对有各自的工作视角,编辑更专注于篇章结构、内容表达的加工润色,校对对出版规范性、前后一致性等内容体例问题更敏感,相互配合补充校验,共同保障出版质量。

    出版流程是基于原稿特点及出版技术条件设计的,与规范流程相对应的是流程中各环节的工作规范和质量要求,每个参与者按照既定要求完成本环节的岗位目标,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这样层层递进,相互配合,逐步将编校质量提升到成书出版的要求。当然,流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某个环节因故发生变化时,如果不能按照标准流程规范的质量要求完成,需要及时调整流程,以期通过合理的工作方法配合完成既定质量目标,殊途同归。例如作者在作者样中不仅处理了常规的校样编排问题,还调整替换了较多篇章内容、图表材料等,此时需要编辑重新加工确认作者替换调整的内容,必要时应重新以该作者样为原稿进行加工,然后协调排版、校对人员重新设计适合的流程对接。若此时直接将作者样替换二校样,继续投入到常规的三校流程中去,后续常规排版、校对环节显然难以通过一个校次消除校样异常导致的质量风险。

    编校工作是以编辑为主体进行的出版生产工作,经过审读合格的齐清定的原稿是编辑加工的起点,经过充分完整加工后合格的原稿是流程中其他环节质量保障的基础。排版致力于实现编辑修改意图,校对致力于监督排版质量,检查编辑意图实现的效果,同时作为编辑的延伸和补充,兼顾弥补编辑加工中疏漏的校是非功能。如果原稿不能齐清定或加工不充分,后面校样中不断地重修大修,那么后续流程始终处于动态变化的动荡中,不易协调三方着力点,各环节难以发挥对图书质量层层递进的提升作用,反而会造成质量的失控。

    因此,在加强出版编校质量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到意识、能力、制度等影响要素,还要注意到科学合理的出版生产流程对保障编校质量有着重要作用,诸因素共同作用,才有望实现质量管理的目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